在年代剧里,《父母爱情》像是一座绕不过去的高峰。不管是剧情里藏着的烟火气,还是演员们演到骨子里的劲儿,都让好多人看完就忘不了那个年代的爱情——没有花哨的甜言蜜语,却藏着细水长流的真。就拿豆瓣上9.4的高分来说,这成绩放在哪儿都够亮眼,说是“神作”一点不夸张,多少人刷了十几遍,台词都能背下来了。
按说这么火的剧,早该被翻拍盯上了。可奇怪的是,这些年翻拍的风刮得再猛,也没听说哪个导演敢碰它。好多大导演提到翻拍这事儿,都摆摆手说“不敢”。为啥呢?说到底,一是这剧的灵魂人物不在了,二是里头四个角色演得太透,后来人想接住这活儿,难如登天。
这灵魂人物,就得从《父母爱情》的根上说起。1996年,作家刘静写的《父母爱情》小说出版,书里江德福和安杰的爱情故事,带着海岛军营的咸腥气,一下子就抓住了好多人。刘静自己就是军人,打小在海岛军营长大,她说过“海岛上没有秘密”,所以这书里的人和事,差不多是掏心窝子写的,连那些纠结的“真假”细节,都是她自己跟自己较劲磨出来的。
正因为是这么部呕心沥血的作品,当年好多影视公司拿着钱上门想买改编权,刘静都没松口。直到2014年,山东影视集团找上门——毕竟是老家的公司,她才点头,还坚持自己当编剧。那会儿她其实没多少写剧本的经验,可硬是一点点把小说里的文字掰碎了,改成了能在屏幕上活起来的故事。后来剧火了,好多人说这剧里的时代感和人情味,离了刘静的笔根本出不来。可可惜的是,2019年刘静因病走了,没留下多余的话。就像她写的故事一样,带着点遗憾,却把最珍贵的东西留在了那儿。没了她,这剧的魂就少了一半,再想翻拍,顶多是学个样子,骨子里的劲儿找不回来了。
更关键的是,剧里那四个角色,早就像刻在观众心里似的,换谁来演都像是在“模仿”。
先说江德华,刘琳把这个角色演活了。刚出场时,她带着乡下人的粗粝,对嫂子安杰的“大小姐毛病”满眼嫌弃,说话直来直去,浑身是刺儿。可谁知道这刺儿底下藏着多少苦?老家的丈夫抗战时没了,她成了寡妇,村里人说她克夫,实在待不下去才投奔哥嫂。刘琳演这时候的德华,眼神里有防备,动作里带着小心翼翼的硬气,连走路都带着股子想证明自己“不好惹”的劲儿。
慢慢的,嫂子安杰几次护着她,她心里的冰化了。看孩子、做家务,把嫂子的日子打理得明明白白,自己受了委屈也不吭声。到后来,她成了妥妥的“嫂子党”,老家亲戚来挑事,她敢叉着腰跟人硬刚,那股子护短的劲儿,跟刚出场时判若两人。刘琳没靠夸张的表情和台词,就靠眼神里的温度慢慢变,嘴角的弧度悄悄松,让人觉得这就是一个女人在岁月里慢慢变软、变亮的样子。
最让人忘不了的是她跟老丁的那段,好不容易盼来点头,她一边走一边抹眼泪,那眼泪里有委屈,有高兴,还有点不敢信,看得人跟着鼻子发酸。这角色要是换个人演,怕是很难有这种让人记一辈子的劲儿。
再说欧阳懿,刘奕君就靠几场戏,把这个角色刻进了观众心里。刚出场时,他是典型的知识分子,走路挺直腰板,说话带着书卷气的骄傲,看江德福这个“大老粗”时,眼里藏着点瞧不上。可被打成右派后,他蹲在破屋里挑粪,背驼了,眼神也空了,浑身的傲气被磨得干干净净。刘奕君没多说一句话,就靠眼神里的光一点点暗下去,让人瞅着就心疼。
最绝的是平反后那场酒局,他喝得酩酊大醉,红着眼喊“我是欧阳懿啊”,那一声里有多少年的憋屈,有多少不甘,听得人心里咯噔一下。就这几句戏,把一个知识分子的起落演透了,现在的演员想接住这活儿,没点真功夫可不行。
男主角江德福,郭涛演得太贴了。他是军官,带着战场上的硬朗,可骨子里又是农村出来的实在人,看安杰时眼里的稀罕,藏都藏不住。安杰嫌他粗,他不恼,乐呵呵地改;姑嫂闹矛盾,他不偏不倚,几句实在话就把事儿抹平了。郭涛长得不算传统意义上的“帅哥”,可他往那儿一站,你就信他是江德福——那个能护着老婆,能撑起家,有点小脾气又透着暖的男人。这角色戏份重,得演出几十年的变化,从年轻到年老,从愣头青到稳重的长辈,郭涛就像真在岛上过了一辈子,自然得让人忘了他是在演戏。
还有安杰,梅婷把这个“大小姐”演得有层次。刚嫁给江德福时,她爱干净,喝咖啡,看不上粗茶淡饭,可在海岛待久了,她慢慢放下了那些“讲究”,学着挑水、做饭,却始终没丢了骨子里的纯粹。梅婷演她,就算后来成了操持家务的老太太,眼神里也还留着点当年的娇憨。就说她偷偷想喝咖啡那回,眼里闪着点怀念,又有点不好意思,不用说话,观众就懂她心里那点小坚持。这种从里到外的劲儿,现在找个演员来演,怕是很难有这份自然。
其实说到底,《父母爱情》让人忘不了,不只是因为故事好,更是因为这些人就像住在隔壁的街坊,他们的日子里有吵有闹,有笑有泪,真实得就像我们自己家的事儿。刘静不在了,这些演员把角色演活了,再翻拍,不过是照着模子画瓢,没了那份魂儿。
你说,要是真有人敢翻拍《父母爱情》,哪个角色最让你担心演砸了?
安全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